服务热线
13122612987
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,“低空经济”再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这是继2024年后该领域连续两年获此关注。在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,186架无人机借助128个自动机库实现常态化运营,日均飞行超300架次,城市治理效率较人工提升15倍,目标识别准确率超85%。这一数据充分表明,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潜力巨大。当无人机、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(eVTOL)等低空飞行器与5G - A、北斗等技术深度融合,人类正迎来“第三空间”的经济变革。
本报告通过“政策 - 技术 - 市场”三角分析框架,系统梳理2022 - 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在政策演进、技术突破与市场发展方面的情况,揭示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激活空域生产力,同时剖析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与技术商业化加速之间的核心矛盾。数据显示,我国低空经济规模从2023年的5059.5亿元增至2024年的6702.5亿元,预计2025年将突破8500亿元,2026年有望跨越万亿级。
一、政策体系构建:从顶层规划到地方实践
(一)国家战略布局的三次升级
近三年,中国低空经济政策实现了从行业规范到国家战略的跨越。2022年是政策奠基年,民航局发布《城市场景物流电动多旋翼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技术要求》,作为国内首个城市物流无人机行业标准,为商业化应用奠定技术基础;工信部出台《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安全要求》,从生产源头建立强制性安全规范,填补监管空白。
2023年是战略升级年。6月发布的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,首次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生产、进口、飞行和维修进行系统规范;10月出台的《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(2023 - 2035年)》明确eVTOL发展路径,2025年试点运行,2035年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;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确立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,使其进入国家经济发展核心赛道。
2024 - 2025年政策体系全面开花。2024年3月,“低空经济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定位为“新增长引擎”;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,首次在中央全会文件中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;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部门,负责战略规划和重大问题协调,产业推进进入专职化阶段;2025年2月,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,明确空域划分要兼顾低空经济发展需要,从法律层面保障空域资源分配。
(二)地方实践的差异化探索
在国家政策引导下,全国31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,形成特色发展路径。广东省以《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4 - 2026年)》为框架,构建“1 + 3 + N”发展平台,计划2026年实现3000亿元产业规模,形成广州、深圳、珠海三核联动格局。深圳作为“无人机之都”,通过首部地方立法《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》,在空域管理试点和跨境物流应用上先行先试,其无人机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国一半。
湖南省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低空开放试点省份,创新“军地民”三方协同管理机制,划设179个空域和97条常态化低空目视航线,3000米以下空域监视覆盖率达95%,规划建设55个通用机场和6600个直升机起降点,形成密集的低空基础设施网络,2024年通用航空飞行量同比增长36%。
内蒙古依托地域优势,重点发展“低空 +”多元应用场景。筹建低空经济研究院,打造呼包鄂低空经济发展圈和赤通锡低空应用集聚区,培育300余家无人机企业,业务涵盖全链条。其《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实施方案》提出2027年实现“军地民”协同管理体系基本完善、产业体系初步构建的目标。
(三)制度创新的突破与挑战
低空经济发展倒逼空域管理制度创新。传统“申请 - 审批”模式难以满足低空飞行需求,湖南省探索分类划设机制,根据飞行高度、飞行器类型和任务性质差异化管理,为全国提供经验。2024年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的《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(2024 - 2030年)》提出建立“动态空域分配”机制,通过数字化手段灵活调配空域资源。
安全监管与效率提升的平衡是制度创新核心。一方面,《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》建立分类分级适航管理体系,对不同重量无人机差异化管控;另一方面,各地建设低空智联网,如广东省推动5G - A、北斗、卫星互联网等技术融合,构建全省低空通信、导航和监视网络,实现“技术管安全”的新思路,为低空经济安全发展提供制度保障。
二、产业生态构建:从技术突破到场景应用
(一)产业链的四维架构
低空经济形成完整产业链,涵盖基础设施、飞行器制造、运营服务和保障体系。基础设施方面,通用机场数量从2023年底的499个稳步增长,但与美国3万个公共通航机场仍有差距。各地创新起降设施,如广州在商业楼宇顶层建设垂直起降场,武汉部署128台无人机自动机库,形成“分布式基础设施网络”。能源基础设施同步升级,充电桩、氢燃料补给站等开始配套布局。
飞行器制造领域,“无人机领跑,eVTOL追赶”。民用无人机产业成熟,2024年实名登记数量达198.7万架,在农业植保、物流运输等领域广泛应用。亿航智能、小鹏等企业在eVTOL领域取得突破,小鹏“陆地航母”模块化飞行车2024年11月完成首次公开飞行,计划2026年量产。核心技术方面,高能量密度电池、高功重比电推进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取得阶段性成果,但航电系统、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。
运营服务是产业价值释放核心环节。城市空中交通(UAM)试点在广州、深圳率先启动,开通市内及城际低空客运航线,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低空交通走廊。低空物流多点突破,珠海横琴试点跨境无人机物流,实现“1小时达”澳门;海岛地区无人机跨海运输高值海产品,解决传统物流瓶颈。应急救援领域,无人机与直升机“高低搭配”,在消防救援、医疗转运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,如成都双流低空应急救援中心构建全域响应体系。
保障体系建设加速。广东省建成省级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,实现空域协同管理和飞行态势监视。通信保障方面,全国建成5G基站超425万个,330余个城市启动5G - A网络部署,为低空飞行器提供连续通信覆盖。安全保障技术同步发展,低空反制系统、空管自动化系统等逐步应用,形成“天网 + 地网”立体防控体系。
(二)区域集群的差异化发展
长三角地区“技术引领、场景多元”。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建成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商业运营中心,2025年将打造“低空之城”;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设立eVTOL适航审定中心,推动适航标准制定与产品研发同步。该区域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活跃,在智能飞控、空地通信等领域保持技术领先。
珠三角地区“制造 + 应用”双轮驱动。深圳是全球低空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城市,无人机产值占全国50%以上,形成完整产业链。珠海高新区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和飞行测试基地,成立珠澳低空产业联盟,推动跨境应用创新。该区域政策创新活跃,深圳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,在空域使用、安全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。
成渝地区“特色场景、生态优先”。成都开通全国首个阶梯式低空空域,无人机配送覆盖彭州山区,解决偏远地区物资运输问题。重庆作为山地城市,部署2.5万栋高层建筑无人机巡检系统,创新超大城市治理模式。该区域将低空经济与生态保护、乡村振兴结合,开发低空旅游、农林植保等特色应用,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。
(三)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
低空经济保持高速增长。2023年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,达5059.5亿元,增速33.8%;2024年增至6702.5亿元,其中低空航空器制造和运营服务占比55%。赛迪顾问预测,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8591.7亿元,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,达10644.6亿元。细分领域中,eVTOL表现突出,2024年产业规模约32亿元,预计2026年增长至95亿元,呈现爆发式增长潜力。
市场增长动力来自三方面:政策驱动上,各级政府出台财政补贴、用地保障等措施,如广东省对公共类无人机起降设施给予建设补贴;技术进步方面,无人机续航时间从2022年平均30分钟提升至2025年60分钟以上,eVTOL载重量突破500公斤,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;需求升级方面,城市交通拥堵、乡村物流不畅等问题催生低空服务需求,2024年无人机物流订单量同比增长200%,低空旅游人次突破500万。
企业格局呈现“头部引领、中小企业协同”特点。大疆创新、亿航智能等龙头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,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超70%。同时涌现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,如中交通信专注于低空通信、海鹰航空聚焦智能空管。产业投资活跃,2024年低空经济领域融资额超300亿元,重点投向eVTOL研发、低空智联网建设等方向。
三、学术研究进展与理论创新
(一)核心研究议题与发现
学术界围绕低空经济发展规律、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展开研究。中国人民大学《2025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》从技术创新活力、市场开拓潜力、生态协同能力和政策赋能效力四个维度评估58个城市,发现深圳、北京、成都位居前三,长三角、珠三角与成渝地区形成区域增长极,揭示了低空经济发展的“马太效应”。
《国民经济管理》期刊研究指出,低空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体现在三方面:创新驱动上,通过飞行器迭代和空域数字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;产业融合上,推动航空制造与信息技术、新材料等产业交叉融合,催生新业态;提质增效上,在城市治理、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领域提升效率和质量,为理解低空经济价值提供理论框架。
在空域管理研究领域,学者认为传统“静态划设”模式不适应低空经济发展需求。《改革》杂志文章提出“动态空域分配”机制,基于实时流量数据和任务优先级,通过算法柔性调配空域资源,该机制在湖南试点应用,使空域利用率提升30%以上。
(二)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
学术研究指出低空经济发展面临三大挑战:一是市场需求培育不足,居民对低空出行接受度有待提高,2024年调研显示仅35%受访者愿意尝试eVTOL载人飞行;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,通用机场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,低空通信网络覆盖率在山区仅为平原地区50%;三是法律法规不完善,在低空责任划分、事故理赔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,制约商业化进程。
针对挑战,学者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:技术创新方面,建议设立国家级专项基金,突破长续航电池、自主避障等“卡脖子”技术;标准体系方面,推动建立全流程标准,加强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度;人才培养方面,构建“产教融合”机制,培养专业人才,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。
安全监管研究强调技术与制度协同。学者提出构建“空天地一体化”监管体系,通过无人机云系统实现飞行计划报备和实时监控,结合地面反制设备形成立体防控。同时建议建立“分级分类”监管模式,对微型无人机轻量化管理,对载人飞行器严格适航审查,平衡安全与效率。
四、问题与挑战
(一)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
尽管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有进展,但“军地民”协同机制不完善。调研显示,跨区域飞行审批流程平均需5 - 7个工作日,难以满足应急救援等时效性要求。空域划设“重限制轻利用”,全国低空空域开放率不足30%,且多在偏远地区,与经济活动密集区需求错配,导致低空飞行器利用率低,企业运营成本高。
(二)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
低空经济基础设施“东密西疏”。东部沿海省份通用机场密度是西部5倍以上,广东省建成低空智联网核心区域,西部部分地区缺乏基本通信覆盖。基础设施建设“重硬件轻软件”,大量起降场地建成后因缺乏运营维护资金闲置,截至2024年底,全国通用机场利用率不足40%。能源保障设施也有短板,充电桩、加氢站等配套不足制约电动飞行器发展。
(三)技术瓶颈与标准缺失
核心技术方面,航空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350Wh/kg,但与国际领先水平有差距,制约飞行器续航能力。智能飞控系统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可靠性不足,2024年无人机飞行事故中60%源于环境适应问题。标准体系“碎片化”,国家、行业、地方标准缺乏协调,如无人机适航标准在不同地区执行不一,增加企业合规成本。
(四)安全风险与监管挑战
低空飞行安全隐患凸显,2024年全国发生无人机干扰机场运行事件127起,较2022年增长40%。“黑飞”现象屡禁不止,主要因监管技术手段不足和违法成本低。跨部门监管协调不畅,民航、公安、军方等部门权责划分不清,出现监管重叠或空白地带。数据安全风险值得警惕,低空飞行器收集的地理信息、城市影像等数据存在泄露风险,亟需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。
五、发展展望与政策建议
(一)未来发展趋势
到2026年,低空经济将呈现三大趋势:一是技术融合加速,5G - A、北斗、AI等技术深度集成,使低空飞行器具备全自主飞行能力;二是场景规模化落地,无人机物流将覆盖80%以上偏远地区,eVTOL在重点城市实现商业化运营;三是产业生态完善,形成完整产业链,培育出若干家全球领先企业。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,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极。
区域发展将形成“三极引领、多点支撑”格局。珠三角地区成为全球低空制造业创新中心,长三角打造低空技术研发高地,成渝地区建设特色应用示范区。中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,发展低空旅游、农林植保等特色产业,实现差异化发展。
(二)政策优化建议
深化空域管理改革:建议2026年前实现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分类划设全覆盖,建立“负面清单 + 承诺制”飞行管理制度,将常规飞行审批时间压缩至24小时内。推广湖南“军地民”协同管理经验,在全国建立省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,实现空域动态调配。
完善基础设施布局:制定全国低空基础设施专项规划,重点在中西部地区补建通用机场,到2027年实现县县通通用机场服务。加快建设低空智联网,2026年前实现重点区域5G - A全覆盖,构建“空天地一体化”通信网络。推动基础设施共享复用,降低建设成本。
强化技术创新支撑:设立低空经济国家实验室,攻关长续航电池、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技术。建立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突破eVTOL适航认证、智能空管等技术瓶颈。加快标准体系建设,制定全流程标准,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,提升话语权。
健全安全监管体系:构建“技术 + 制度”双重防线,推广无人机云监管平台,实现飞行计划报备、实时监控全覆盖。建立低空安全应急处置中心,提升突发事件响应能力。完善法律法规,明确低空飞行权利义务、责任划分和纠纷处理机制,形成法治化发展环境。
结语
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,正从政策驱动转向“政策 - 技术 - 市场”协同驱动新阶段。过去三年,中国低空经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,产业规模快速增长,技术创新持续突破,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面对空域管理、基础设施、技术瓶颈等挑战,需以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以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,以模式创新拓展应用场景,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到2035年,随着3.5万亿元市场规模的实现,低空经济将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,在空中交通、物流配送、城市治理等领域形成全新业态,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,书写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
(详细识别微信咨询)
能者会展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,让您省心省力,轻松驾驭网站与微信公众号推广。我们助力您的展会宣传更加深入全面,为您的业务发展增添动力。选择能者会展网,让您的推广策略更上一层楼,收获无限商机。 能者会展网还提供展位搭建、电视大屏、桌椅花卉、礼品定制、餐饮小食、礼仪模特、活动策划、物流快递、视频宣传、酒店服务等服务有意向的可进行咨询查看。有意向的客户可加会展管家微信号也可电话咨询13122612987(微信电话同步),为您详细解答相关业务内容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注: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以及其他媒体,意在传达更多展会信息,展会内容与展会信息也随情况而变,参展前需再次确认时间是否正确,如有疑问或侵权可联系管理员(252290181)删除。
本页点击量:9
收藏